2005年5月13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市政府大楼何以建成“豆腐渣”
周健伟 武勇

  在银川市新区人民广场北侧赫然矗立着一座至今尚未完工、被称为银川市“脸面”的大楼——银川市行政中心,由于主楼建设到第9层时,发现框架柱、剪力墙混凝土强度远远低于设计标准而被迫停工、加固,造成二级重大质量事故;西配楼施工至3层时,发现竟与东配楼高低相差近1米,而被迫整体拆除重建,造成三级重大质量事故。这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7年来最大的一起重大质量事故强烈地震撼着当地干部群众。
  建大楼变成了“堆大楼”
  概算总投资2.796亿元的银川市行政中心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,建筑面积4.6万平方米,设计总高度为60.7米。计划建成后,银川市政府等机关整体从老城区搬迁到行政中心办公。
  为确保施工质量,银川市专门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,面向全区进行工程建设招标,面向全国进行工程监理招标。就是这样一个自治区和银川市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、银川新区标志性工程,为何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连续两次发生重大质量事故?
  2004年4月19日,银川市建设局组织全市在建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时,才发现行政中心主楼工程的框架柱、剪力墙混凝土强度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,工程直接经济损失288万元。调查组认定,这是一起由于检测管理混乱、施工违规操作、监理未尽职责、业主失察造成工程现浇混凝土大面积、持续性、系统性强度降低的重大责任事故。行政中心建设中关键环节都出现了问题,施工质量完全处于失控状态,这哪里是在盖楼,简直是在“堆楼”!
  监督“失控”把关“失效”屡屡重演
  银川市行政中心自开始建设起,就由银川市政府副秘书长徐庆担任建设办公室主任;具有国家甲级资质的甘肃蓝野建设监理公司派出3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,对建筑进行全程监理;施工单位宁夏第一建筑公司还专门派驻了质检员。但事实上,这“三级”监督形同虚设,监督管理严重失控。
  据调查组调查,银川市行政中心建设办公室虽然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,但是对检测单位包揽全部检测试验业务的非规范行为没有制止,对工程监理、施工、检测单位长期违规行为失察,也不按《银川市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》的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,让施工单位现场搅拌,致使混凝土强度远低于设计标准。
  甘肃蓝野建设监理公司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虽然负有全面质量监控、监管和协调各参建单位的主要职责,但在检测资格审核、混凝土“配方”设计、混凝土开盘鉴定和混凝土搅拌用水量等关键质量控制环节,根本没有尽到监理职责,还将不合格的《首次使用混凝土开盘记录》等检验结果按合格签字验收。事故发生后,有的参与人员竟然说自己没有在现场,是后来签的字。
  一位建筑行业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,像这种试块样品合格,实际建筑工程实体不合格,或试块样品和工程实体均不合格,但检测却合格的现象在建筑业圈内非常普遍,几乎成了建筑业的“潜规则”,只不过没有被发现或暂时没有出问题而已。
  政府工程暴露“软肋”
  事故发生后,有关部门对有部门处以罚款。
  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当事人在反思时常常用“粗心大意”、“缺乏责任心”等来解释。然而,行政中心质量事故却暴露出一些藏在幕后的深层次问题。银川市政府和建设局一些领导干部说,政府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值得深思。银川许多建筑商无奈地说,如今干政府工程,只要价格低就能中标,而且工期普遍较短,质量如何能保证?
  据记者了解,银川市行政中心建设办公室除政府副秘书长徐庆担任主任外,其余包括工程部、合同预算部、材料采购部、综合部等所有人员均是聘用人员,技术总工也是聘请的一位已退休的教授级高工。而且,所有聘用人员均没有签正式合同,以致于事故发生后,对这些聘用人员和退休人员竟无法追究行政责任,对聘用的技术总工只能给予解聘的处罚。
  银川市建设局蒋光临局长反思道,这两起事故暴露出政府工程在建设机制、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,确实到了不得不认真反省的时候了。